30、留候思维
推荐阅读:天神诀、梦醒细无声、神级幸运星、惊悚乐园、娱乐圈最强霸主、农女贵娇、我的大侠系统、奸臣、无限之军事基地、宠文结局之后
一秒记住【三界小说网 www.xs3j.com】,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!
站着闲聊几句后,袁基也不管张易是袁术带来的,直接拉着张易进了府门。
他是司空安国候袁逢嫡长子,注定要继承爵位的,张易上袁府,他愿意接待张易,根本不需要袁术同意,袁术当然也不会离开,直接跟着一起进去。
袁基喜文,交好的都是文章出众的儒生,那些家族纨绔才会让袁术去接待,袁术也相当享受那种聚会,努力想把自己的才干表现出来。
袁术是嫡次子,身份很尴尬,混吃等死,当然没有问题,要想恩泽子孙,却需要自己努力,现在是虎贲都尉,仅仅六百石,以后要走的路还很长。
进了大堂坐下,袁基首先聊起的就是张纮:“张子纲连升五级,可喜可贺,都是托天和举荐之力啊。”他直接用字称呼张竑,表明他和张竑很熟。
张易见他试探自己和张竑关系,也不隐瞒,实话实说:“我见过他写的屯田之策,非常有见地,平东军征讨山越,已推进到豫章,会稽山里留下一片白地,正需要他这种大才去统筹屯田,才冒昧举荐。”
“从卫尉丞再迁会稽郡守,易如反掌,天和勿虑。”
随后,两人就聊起经史子集。
张易读书时下过苦功夫,看的都是经过两千年学者反复淬炼过的文章,因此见解很新颖,却不脱儒家框架,让袁基相见恨晚。张易拿这招都能把大儒荀爽折服,对付袁基一点压力没有,完全在射程之内。
晚饭后,又一直聊到夜深,张易才告辞,期间袁术一直陪坐,不插嘴,也没有表现不耐烦,只是在张易坚决不肯留宿袁家时,才上前引导:“我送天和回府。”
“公路明日还得值守,万不敢麻烦公路,我有马匹,不肖一刻就能到家。”张易连忙推辞,袁术也不再坚持。
洛京城治安不能算好,却并没有宵禁,午夜时分,街上车马依然不少,还有三三两两的人在闲逛,因为两侧都是民房,张易和张文两人也不疾驰,乘马缓步回家。
却说,送走张易,袁基和袁术立刻来到后堂,袁逢和袁隗都在这里坐着,袁绍在边上伺候。
见到兄弟二人进来,袁隗就问:“怎么样?”
袁术立刻说:“书呆子。上次没多说话,摸不清他底细,今天兄长和他谈到经史,立刻原形毕露,夸夸其谈,嘘枯吹生,不知收敛。”
“看来还真是纸上谈兵之辈。”袁隗捻着胡须,点点头说。
他们得到风声,说《弟子规》是张易启蒙所用,作者另有其人,张易到底有没有这么厉害,他们想试探一下,特意设计出这场巧遇,让袁基来试探张易。
对袁术的武断,袁逢没有说话,只是盯着袁基,要看袁基如何判断。
袁基想了一下才说:“虽好清淡,却是高论,主要观点是美者不蔽其丑,恶者不忘其好,用他自己的话说,要客观看待。”
袁逢立刻说:“这是兵家思维,看问题很全面,不会被表现现象迷惑,这就是他们说的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。留地张氏兵书传家四百年,兵家思维已经刻在子孙骨子里,兵无常形,因此他们也没有坚定立场,有利有用和各种弱点,才是他们注意点,这种人很厉害,以后基儿可以和他多交往,术儿要敬而远之。”
袁术立刻低头应诺,刚才他就插不上话,并不觉得和张易结交,有什么好处。
“没有坚定立场,不就是摇摆不定的小人之行径吗?他们就不在乎名声吗?”袁绍在边上忍不住问了一句。
袁术立刻说他:“兵家无所不用其极,诡计多端,哪个不是杀人如麻?他们会在乎名声?”
“不注意名声的人,注定都不长远。”袁绍知道这个弟弟不爽自己养望,夺了他风头。
“这个倒是真的,自古兵家有几个得善终的?”袁隗也在边上说。
袁逢对张氏了解最多,还是比较推崇的:“留候就是兵家中的异类,因为他懂进退。张氏两代就被夺爵,然后安心在家耕读,四百年下来,并没有从世家中湮灭,只要有大事发生,就会有人出山,不叙功劳,事后也不在朝堂站班。”
“为什么?马上取功名,得来的心安理得。”
“因为他们是帅,介于文武之间,要么为群臣不容,要么为上面不容。”
袁隗问袁逢:“张易这次出山,代表什么预兆吗?”他最最圆滑,如果能看清征兆,就能避免站错队伍。
“很难看出,巧合太多,张易还没成年,就破许昌,被朝廷知晓,还入了天家的法眼,不仅帮他扬名,刚到冠礼就征召到身边,天家从来没有对谁这么热心过。”
“天家知道张易能打,当然要留在身边。许昌造反,朝廷可没出一兵一卒。”
“天家是为了把张易和平东军分开?”
“真要不放心,还会放在自己身边吗?”
……
袁逢说:“只要看看鸿都那里,就知道张易出现的原因。”
袁家人越讨论,觉得异常点越多,有的可以解释为巧合,太多了就不可能是巧合,最后还是袁逢点出,世家和宦官之争愈演愈烈,已经让天家觉得需要动一动格局,才留着张易,和留地张氏达成协议。
“自从独尊儒术后,诸子百家都在苦苦挣扎,宦官家里地位低,读书人少,掌握政权后,却没有读书人帮他们治理朝政,只能依靠士族,他们才培养平民子弟来对抗士族,这是要从根本上来压制士族。原本的平衡已经被宦官打破,天家就把最有名的兵家收入囊中,原本的两极就变成三极,只要军权在手,就没有人能撼动天家的位置,他还是要维持平衡啊。”
他这么说,是因为就在张易来京前三个月,宦官为了培养自己的人才,在鸿都设立门学,教授辞、赋、书、画这些学问,学子都是州郡官府送来的平民子弟,就是要对抗士族子弟垄断的太学。
天家心思难猜,留地张氏深不可测,偏向哪一方,对方都是灾难性后果。张家虽然是世族,张易却是曹节举荐的,很难判定张易立场。
张易回到自己小院子,看的却是北方边地消息。
旱灾蝗灾已经让北方欠收两年,同样被旱灾蝗灾波及的鲜卑,寇边也越来越频繁,已经有鲜卑部落迁居到长城境内。
北方往南的流民越来越多,要么被世家地主招为护卫庄户,要么结伙抢劫,沦为盗贼。虞家和魏家同样没有闲着,都用海船从北方带回数千青壮男女,全部送到会稽山地里和海岛上,开垦荒地。
袁逢猜测张易来京,是因为鸿都门学,张易当然也在密切注意鸿都门学。
历史上,鸿都门学所招收的学生和教学内容都与太学相反,开设辞赋、小说、尺牍、字画等课程,打破了读书人专习儒家经典的惯例,学生由州、郡、县三级部门择优选送,多数是士族看不起的平民子弟。宦官派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,对鸿都门学的学生特别优待,毕业后都是直接送往州郡为官。
现在情况和历史上没多大变化,儒家中除了研究谶纬之学的儒生,其他都不屑来鸿都门学当教授,因为成立不久,诸子百家还在观望,喜好文学艺术的俳优却来了不少,还有就是道人,因为皇帝向道,很多道人也来鸿都推销道家思想。
因为宦官对道人很优待,历史上动摇大汉基础的太平道,现在要比历史上更受欢迎,张易还没进洛京时,就调查过,从北方被送往会稽屯田的流民,大多数听说过太平道,因为太平道替底层百姓舍药治病,他们对太平道都心有好感,
鲜卑南移,大汉外患越来越严重,洛京这里,因为皇帝压制了两次党锢之祸,士族力量越来越大,宦官已经抵挡不住,终于使出终极杀计,创立鸿都门学。
士族和宦官注意力都被吸引在洛京,这是两个集团的终极比拼,由不得他们不重视。
因为道家也参与其中,还是和掌权的宦官一方,太平道发展非常迅猛,让张易也踌躇了,要不要还按照既定的先外后内,可外战怎么算个尽头,游牧民族不是好打的,汉朝赶跑了匈奴,鲜卑就强大了,从东汉一直延续到隋唐,隋唐过后,胡人政权辽,金,蒙古交替控制北方,一直到明朝,明朝最后还是亡于满清之手。
根本原因是东汉三国年年征战,汉人人口大幅减少,无力对抗因为天气变冷,只能南移的胡人。
要想对抗外族,还得在黄巾之乱时,先保住汉族的元气,不让世家豪族坐大,保证中央集权的统治。
为了能在黄巾之乱中保证主动,必须先得有兵权,平东军不能动,否则山越又会卷土重来,只能先去北方走一遭,在鲜卑还没那么强大时,给他们来一刀,出出血,让他们躲回去舔舔伤口,少抢一些汉人过去,没有被掳掠去的汉人帮助,他们很难强盛。
翻看这些情报,计议已定后,张易就开始筹划,如何让自己领军去北方。
现在他是皇帝的保镖,想要离开,找谁都没用,得皇帝下旨才行。
虽说三天见一次皇帝,可皇帝身边都是太监,想单独说句话都不行,怎么才能让皇帝放自己出去呢?
几年前,张易设想得很好,来洛京混个脸熟后,就跟着夏育的部队出关,帮夏育打赢这一战。
历史上夏育出兵的始作俑者,是破鲜卑中郎将田晏,他犯了事想将功赎罪,才贿赂王甫撺掇汉灵帝对鲜卑开战,然后夏育兵败,王甫被杀,名将段颎因为受王甫牵连,在狱中饮鸠而死。
因为质帝没死,整个历史变得面目全非,田晏没有犯错,因为对羌人作战有功,已经升迁为北地郡太守,正在第一线对抗鲜卑,而夏育正是田晏的前任,因为无力抵抗鲜卑寇边,被就地免职,调回西凉段颎手下。
站着闲聊几句后,袁基也不管张易是袁术带来的,直接拉着张易进了府门。
他是司空安国候袁逢嫡长子,注定要继承爵位的,张易上袁府,他愿意接待张易,根本不需要袁术同意,袁术当然也不会离开,直接跟着一起进去。
袁基喜文,交好的都是文章出众的儒生,那些家族纨绔才会让袁术去接待,袁术也相当享受那种聚会,努力想把自己的才干表现出来。
袁术是嫡次子,身份很尴尬,混吃等死,当然没有问题,要想恩泽子孙,却需要自己努力,现在是虎贲都尉,仅仅六百石,以后要走的路还很长。
进了大堂坐下,袁基首先聊起的就是张纮:“张子纲连升五级,可喜可贺,都是托天和举荐之力啊。”他直接用字称呼张竑,表明他和张竑很熟。
张易见他试探自己和张竑关系,也不隐瞒,实话实说:“我见过他写的屯田之策,非常有见地,平东军征讨山越,已推进到豫章,会稽山里留下一片白地,正需要他这种大才去统筹屯田,才冒昧举荐。”
“从卫尉丞再迁会稽郡守,易如反掌,天和勿虑。”
随后,两人就聊起经史子集。
张易读书时下过苦功夫,看的都是经过两千年学者反复淬炼过的文章,因此见解很新颖,却不脱儒家框架,让袁基相见恨晚。张易拿这招都能把大儒荀爽折服,对付袁基一点压力没有,完全在射程之内。
晚饭后,又一直聊到夜深,张易才告辞,期间袁术一直陪坐,不插嘴,也没有表现不耐烦,只是在张易坚决不肯留宿袁家时,才上前引导:“我送天和回府。”
“公路明日还得值守,万不敢麻烦公路,我有马匹,不肖一刻就能到家。”张易连忙推辞,袁术也不再坚持。
洛京城治安不能算好,却并没有宵禁,午夜时分,街上车马依然不少,还有三三两两的人在闲逛,因为两侧都是民房,张易和张文两人也不疾驰,乘马缓步回家。
却说,送走张易,袁基和袁术立刻来到后堂,袁逢和袁隗都在这里坐着,袁绍在边上伺候。
见到兄弟二人进来,袁隗就问:“怎么样?”
袁术立刻说:“书呆子。上次没多说话,摸不清他底细,今天兄长和他谈到经史,立刻原形毕露,夸夸其谈,嘘枯吹生,不知收敛。”
“看来还真是纸上谈兵之辈。”袁隗捻着胡须,点点头说。
他们得到风声,说《弟子规》是张易启蒙所用,作者另有其人,张易到底有没有这么厉害,他们想试探一下,特意设计出这场巧遇,让袁基来试探张易。
对袁术的武断,袁逢没有说话,只是盯着袁基,要看袁基如何判断。
袁基想了一下才说:“虽好清淡,却是高论,主要观点是美者不蔽其丑,恶者不忘其好,用他自己的话说,要客观看待。”
袁逢立刻说:“这是兵家思维,看问题很全面,不会被表现现象迷惑,这就是他们说的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。留地张氏兵书传家四百年,兵家思维已经刻在子孙骨子里,兵无常形,因此他们也没有坚定立场,有利有用和各种弱点,才是他们注意点,这种人很厉害,以后基儿可以和他多交往,术儿要敬而远之。”
袁术立刻低头应诺,刚才他就插不上话,并不觉得和张易结交,有什么好处。
“没有坚定立场,不就是摇摆不定的小人之行径吗?他们就不在乎名声吗?”袁绍在边上忍不住问了一句。
袁术立刻说他:“兵家无所不用其极,诡计多端,哪个不是杀人如麻?他们会在乎名声?”
“不注意名声的人,注定都不长远。”袁绍知道这个弟弟不爽自己养望,夺了他风头。
“这个倒是真的,自古兵家有几个得善终的?”袁隗也在边上说。
袁逢对张氏了解最多,还是比较推崇的:“留候就是兵家中的异类,因为他懂进退。张氏两代就被夺爵,然后安心在家耕读,四百年下来,并没有从世家中湮灭,只要有大事发生,就会有人出山,不叙功劳,事后也不在朝堂站班。”
“为什么?马上取功名,得来的心安理得。”
“因为他们是帅,介于文武之间,要么为群臣不容,要么为上面不容。”
袁隗问袁逢:“张易这次出山,代表什么预兆吗?”他最最圆滑,如果能看清征兆,就能避免站错队伍。
“很难看出,巧合太多,张易还没成年,就破许昌,被朝廷知晓,还入了天家的法眼,不仅帮他扬名,刚到冠礼就征召到身边,天家从来没有对谁这么热心过。”
“天家知道张易能打,当然要留在身边。许昌造反,朝廷可没出一兵一卒。”
“天家是为了把张易和平东军分开?”
“真要不放心,还会放在自己身边吗?”
……
袁逢说:“只要看看鸿都那里,就知道张易出现的原因。”
袁家人越讨论,觉得异常点越多,有的可以解释为巧合,太多了就不可能是巧合,最后还是袁逢点出,世家和宦官之争愈演愈烈,已经让天家觉得需要动一动格局,才留着张易,和留地张氏达成协议。
“自从独尊儒术后,诸子百家都在苦苦挣扎,宦官家里地位低,读书人少,掌握政权后,却没有读书人帮他们治理朝政,只能依靠士族,他们才培养平民子弟来对抗士族,这是要从根本上来压制士族。原本的平衡已经被宦官打破,天家就把最有名的兵家收入囊中,原本的两极就变成三极,只要军权在手,就没有人能撼动天家的位置,他还是要维持平衡啊。”
他这么说,是因为就在张易来京前三个月,宦官为了培养自己的人才,在鸿都设立门学,教授辞、赋、书、画这些学问,学子都是州郡官府送来的平民子弟,就是要对抗士族子弟垄断的太学。
天家心思难猜,留地张氏深不可测,偏向哪一方,对方都是灾难性后果。张家虽然是世族,张易却是曹节举荐的,很难判定张易立场。
张易回到自己小院子,看的却是北方边地消息。
旱灾蝗灾已经让北方欠收两年,同样被旱灾蝗灾波及的鲜卑,寇边也越来越频繁,已经有鲜卑部落迁居到长城境内。
北方往南的流民越来越多,要么被世家地主招为护卫庄户,要么结伙抢劫,沦为盗贼。虞家和魏家同样没有闲着,都用海船从北方带回数千青壮男女,全部送到会稽山地里和海岛上,开垦荒地。
袁逢猜测张易来京,是因为鸿都门学,张易当然也在密切注意鸿都门学。
历史上,鸿都门学所招收的学生和教学内容都与太学相反,开设辞赋、小说、尺牍、字画等课程,打破了读书人专习儒家经典的惯例,学生由州、郡、县三级部门择优选送,多数是士族看不起的平民子弟。宦官派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,对鸿都门学的学生特别优待,毕业后都是直接送往州郡为官。
现在情况和历史上没多大变化,儒家中除了研究谶纬之学的儒生,其他都不屑来鸿都门学当教授,因为成立不久,诸子百家还在观望,喜好文学艺术的俳优却来了不少,还有就是道人,因为皇帝向道,很多道人也来鸿都推销道家思想。
因为宦官对道人很优待,历史上动摇大汉基础的太平道,现在要比历史上更受欢迎,张易还没进洛京时,就调查过,从北方被送往会稽屯田的流民,大多数听说过太平道,因为太平道替底层百姓舍药治病,他们对太平道都心有好感,
鲜卑南移,大汉外患越来越严重,洛京这里,因为皇帝压制了两次党锢之祸,士族力量越来越大,宦官已经抵挡不住,终于使出终极杀计,创立鸿都门学。
士族和宦官注意力都被吸引在洛京,这是两个集团的终极比拼,由不得他们不重视。
因为道家也参与其中,还是和掌权的宦官一方,太平道发展非常迅猛,让张易也踌躇了,要不要还按照既定的先外后内,可外战怎么算个尽头,游牧民族不是好打的,汉朝赶跑了匈奴,鲜卑就强大了,从东汉一直延续到隋唐,隋唐过后,胡人政权辽,金,蒙古交替控制北方,一直到明朝,明朝最后还是亡于满清之手。
根本原因是东汉三国年年征战,汉人人口大幅减少,无力对抗因为天气变冷,只能南移的胡人。
要想对抗外族,还得在黄巾之乱时,先保住汉族的元气,不让世家豪族坐大,保证中央集权的统治。
为了能在黄巾之乱中保证主动,必须先得有兵权,平东军不能动,否则山越又会卷土重来,只能先去北方走一遭,在鲜卑还没那么强大时,给他们来一刀,出出血,让他们躲回去舔舔伤口,少抢一些汉人过去,没有被掳掠去的汉人帮助,他们很难强盛。
翻看这些情报,计议已定后,张易就开始筹划,如何让自己领军去北方。
现在他是皇帝的保镖,想要离开,找谁都没用,得皇帝下旨才行。
虽说三天见一次皇帝,可皇帝身边都是太监,想单独说句话都不行,怎么才能让皇帝放自己出去呢?
几年前,张易设想得很好,来洛京混个脸熟后,就跟着夏育的部队出关,帮夏育打赢这一战。
历史上夏育出兵的始作俑者,是破鲜卑中郎将田晏,他犯了事想将功赎罪,才贿赂王甫撺掇汉灵帝对鲜卑开战,然后夏育兵败,王甫被杀,名将段颎因为受王甫牵连,在狱中饮鸠而死。
因为质帝没死,整个历史变得面目全非,田晏没有犯错,因为对羌人作战有功,已经升迁为北地郡太守,正在第一线对抗鲜卑,而夏育正是田晏的前任,因为无力抵抗鲜卑寇边,被就地免职,调回西凉段颎手下。